首页> >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 服务小微提质增效

 

 

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 服务小微提质增效

选稿人员:刘佳   |   发布日期:2022/7/29 15:42:44   |   浏览次数: 1273


  在国新办近日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介绍了上半年普惠 工作,特别是小微 服务的相关情况。“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到今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綦相表示。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持续加大 助企纾困力度,先后为中小微企业出台一系列纾困举措,全力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着力防范化解 风险,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 机构是如何为小微企业出实招的?哪些举措值得推广?

  银行加大支持力度

  近年来, 机构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的 支持力度,切实达到量增面扩价优。从规模上看, 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较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速高出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到了3681万户,同比增加了710万户,力度是很大的。”綦相表示,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量达到了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00亿元。这些数据都反映出,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总体比去年有所加大。

  “受定向降准、‘两增两控’差异化考核等政策支持的推动,我国普惠 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普惠涉农贷款余额等规模不断扩张,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总体贷款增速。”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原晓惠表示,从融资成本上来看,银行业 机构对普惠 领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减费让利力度加大。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近几年持续保持下降态势,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银行机构围绕普惠 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纷纷加大产品供给力度及开发多项专属贷款产品。建设银行开发设计“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和“善贷”5大产品体系及多项专属贷款产品,提升客户需求满足能力和服务效率。“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普惠 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借助‘小微易贷’‘极速贷’等线上产品,开发了税务、发票、工程、外贸等10余种业务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线上小微贷款产品余额8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邮储银行副行长张学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今年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措施。其中,在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方面,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人民银行按相关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包括通过延期还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贷款)的2%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

  此外,人民银行今年5月份发布《关于推动建立 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困难行业的 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各 机构要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 机构要做好疫情防控下的 服务和困难行业支持工作,发挥普惠性支持措施和针对性支持措施合力,帮助企业纾困,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

  优化 服务质效

  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但是,从5月份、6月份的数据看,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9300亿元,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晓惠表示,受疫情多点反弹以及国际局势动荡等环境影响,今年我国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压力明显加大。小微企业普遍资金链相对脆弱,流动性较差,部分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面临倒闭、破产,对普惠小微贷款整体规模增量带来一定影响。

  为此,银保监会及时召开了座谈会、工作例会,包括大中型银行的小微 工作例会、全国小微 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42条助企纾困政策通知,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具体来看,为优化 服务体系,确保有关 纾困政策顺利落地,银保监会今年6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 服务的通知》,强化普惠 服务。2022年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确保个体工商户贷款增量扩面。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强化科技赋能,为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服务。

  随着 科技的广泛应用,普惠 服务的便利性明显提升, 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率更加优化。推进 科技与数字普惠 结合,用户不仅能自助操作、自主选择甚至能参与 产品的更新定制,还能简化 服务流程,提升 服务效率,更好发挥长尾效应。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整合 机构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既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又进一步促进了普惠 发展。

  目前,数字普惠 已经成为当前普惠 发展的主流,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以可负担的成本获得适当、有效的 服务。建设银行普惠 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英华表示,围绕“数字、平台、生态、赋能”发展理念,建设银行主动变革服务模式,以“ +科技”谋篇布局,创新数字普惠新模式,打造普惠 新生态,扎实推进普惠 业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普惠 的提供者,银行机构应积极创新服务,提升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的质效。原晓惠建议,银行应注重加强信贷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好 科技手段,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此外,银行也要关注小微企业成长中的 需求变化,探索对优质成长型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的 服务,助力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并与客户一起成长,从而夯实客户基础。

  健全长效机制

  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症结在于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致使传统 模式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 供给。专家表示,小微企业难以从正规 机构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利用民间借贷等高利率、高风险的融资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对企业长期稳健发展、社会 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从实践看, 机构帮扶小微企业既存在内生动力不充足的问题,也存在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建立小微 长效机制,应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考核激励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招联 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首先,要改进小微 服务考核,放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和利率等约束,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先破解“融资难”再破解“融资贵”。其次,拓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渠道,丰富处置方式和手段,加快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减轻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历史包袱。最后,加大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正向激励,通过定向降准及再贷款、再贴现等优先支持,提升小微 供给水平,同时防范信贷供给过度和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此外,探索信用信息数据积累机制,对企业形成长期稳健发展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刘英华表示,可以探索重塑信用评价模式,以数据资产为企业增信。建设银行跳出以财务报表评价客户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的传统方式,在确保数据合法合规应用的前提下,对内挖掘企业资金、结算、交易等信息,对外连通工商、纳税、征信、司法等公共数据以及供应链场景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立体画像,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的难题。

  小微企业是我国普惠 发展的生力军,做好科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对于深化小微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科创型小微企业由于传统抵质押物少,有时难以达到传统 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张学文表示,未来要进一步加快普惠 与科创 的融合,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制约,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加强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知识产权的确权、定价与交易、质押、风控等多方联动的新模式。

  下一步,建立小微 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 服务体系,重点是明确大中小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董希淼建议,对大型银行来说,应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考核占比,降低因其非市场化过度下沉对中小银行带来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在货币政策、资本补充、资产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多的差别化支持措施,支持中小银行稳健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银行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等优势,“门当户对”地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普惠 可持续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宝会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