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环保攻坚重在精准管理
选稿人员:郭红丽 | 发布日期:2019/2/26 10:34:43 | 浏览次数: 1120
“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今年的地方两会中,生态环保依旧是热门话题。
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之年。眼下,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面临多重挑战。
如何保持当前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成绩,防止污染问题反弹;如何把握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挥最大作用;地方政府在落实环保任务时,如何精准施策,防止出现“一刀切”,相信这些都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一些高耗能产业违法成本较低,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经济下行过程中,环保部门不能放松监管,重蹈覆辙。他认为,各地要精准进行管理,防止“一刀切”。其前提是充分的信息公开,实现多方参与,从而实现低成本环境管理。此外,还可以利用绿色 、绿色信贷等市场化手段,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环保方面做得好的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不放宽放松,更不走回头路”
2018年以来,随着生态环保的全面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是,污染治理越往后,一些问题解决的难度越大,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工作进展也出现不平衡。
“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七场标志性战役,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生态环境部部长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表示。
上述会议确定过了生态环境部2019年十二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继续推进全国“三线一单”编制,深化规划环评,推动重大项目环评;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制定实施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举措;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扶贫长效机制。
此外,今年生态环境部还将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启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统筹开展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强化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将从今年开始,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并且完成之后,将再用一年的时间进行第二轮督察“回头看”。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将适当拓展督察范围,在第一轮督察31个省(区、市)的基础上,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承担生态环保任务较重的中央企业纳入督察对象。此外,在督察方法上有所创新,将加大卫星遥感、红外识别、无人机、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这对各地的环保工作来说,无疑又是一轮新的“大考”。
此外,在“水气土”方面,2019年生态环境部提出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具体来看包括,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全面实施长江保护修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攻坚战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落实好土壤污染防治法,推进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等。
全面严禁“一刀切”
面对“不放宽放松,更不走回头路”的环保力度,如何平衡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两个轮子”走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适应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在生态环境部2018年12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督察是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只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就不用担心,只要合法合规经营也不用担心。
“(2018年)有一段时间,大家反映督察有‘一刀切’的情况,我们核查发现,绝大多数是地方严格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依法推进督察整改,而一些企业对此不习惯、不适应造成的。这不是环保‘一刀切’。企业在环保方面不能固步自封,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才能取得新发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说道。
不过,地方政府“一刀切”的现象并非不存在。去年11月,陕西宝鸡市部分县区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关停企业的做法,被当做“回头看”典型案例被生态环境部通报批评。通报称,2018年11月3日,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陕西省开展“回头看”,督察组发现宝鸡市有关部门和部分县区为应对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检查,采取集中断水断电的做法,要求有关企业停产停工,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去年5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已数次发文要求地方禁止环保“一刀切”。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要求被督察地区坚决杜绝平时不作为、临时乱作为情况发生,防止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表示,严禁“一刀切”意味着各地要在精准管理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对企业表现进行动态评价、监控,有效区分守法与违法的企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能肆意干涉环境执法。“肆意干涉环境执法的现象在‘一刀切’时不太容易表现出来,但精准管理后,一些地方对自己想要保护的企业可能会放松监管,从而出现污染反弹的问题。”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建议,精准监管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社会监督。例如对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地方干预,同时进行社会监督,还能降低环保部门的监管成本。“目前很多地方还没有依照相关规定,将重点排污的企业纳入名单,向社会公开。”
另一方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充分披露之后,可以协助 机构提供绿色 、绿色信贷等,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而那些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在上市、融资时,则会因为不良记录受到限制。
“信息公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多方参与就实现不了,环保部门就要陷入单打独斗,很难摆脱地方的干预,这是核心问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说道。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