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择稿人员: 刘磊    |  发布日期: 2020-08-05   |   访问次数: 606    
字体:
〖背景色:

LOCAL202008041557000115096334724.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张聿修 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8月4日电(张聿修)4日上午,记者从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内蒙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草原植被盖度提高——根据草原生态监测显示,2019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44%,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得以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草原管理实现法制化——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强草原法制建设,相继修订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野生植物采集收购管理办法》。同时,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一法两条例两规章”为核心,以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草原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

草原改革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探索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创造性地推行“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把人、畜、草,责、权、利统一协调起来,释放了草原经营活力,使草原生态在发展生产中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同时积极探索草原“三权分置”试点工作,为草原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打下政策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全区33个牧业旗、21个半农半牧旗和9个城郊区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形成《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分布图》。

草原保护修复效果显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本实现了草原牧区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草原重点生态工程建设5700多万亩。草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人工种草为主的草原建设,由单一分散向集中连片、混种发展;由单种牧草向草灌结合、草林结合发展。同时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改良土壤等方面,也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全区年均人工种草2900万亩,建设规模居全国之首。全区年均草地改良180万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高。由单纯围栏天然草场向围封补播、飞播牧草等多项技术综合配套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打草场和放牧场。通过几大工程项目建设,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草原生物灾害防控能力提升——草原鼠虫害由原来的大面积集中连片高密度暴发转为现在的分散式点片状中低密度发生,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基本建立起自治区、盟市、旗县和农牧民测报员组成的四级监测预警体系,测报准确率达89.5%以上,为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初步建立起1个自治区级和10个盟市级专业化防治服务队,建立了飞机与大型器械相结合的防控体系。

草原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推进草原资源监测和草原生态评估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采用“天地结合”的监测手段,实现了动态、准确、全覆盖监测,适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为宏观决策和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草原监测不断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迈进。目前,已经建立了五个一体系,即一项草原监测评估制度、一支草原监测专业技术队伍、一个草原监测工作流程、一套草原监测技术指标、一个草原资源数据管理平台。

(责编:张雪冬、刘泽)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