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释放创新驱动效能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搭建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与企业精准对接,让广大科研人员把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抓“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机遇,打造“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的总窗口,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市技术转移平台载体数量持续领跑全区
走进位于赛罕区晨光街的呼和浩特科创中心,会议室、项目路演厅、科技培训室、科创会客厅、咖啡厅、运动健身房、餐厅等一应俱全,作为首府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器”、成果转化的“促进器”、创新创业的“孵化器”、高端人才的“引育器”,这里也是自治区“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鸟瞰图
依托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打造全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样板。目前,我市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2家,从业人员504人,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成技术合同交易金额累计达到18.44亿元,促成成果转化项数累计达到827项;技术经纪人总数已突破900名,同比增长150%,占全区技术经纪人总数50%,居全区首位。其中,“内蒙古电子商务促进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职技术经纪人张晓飞一人已促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6项,登记合同额超过10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自治区级以上各类技术转移平台载体44个,占全区总数28%,居全区首位,其中: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个、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3个、自治区专业化技术研发与中试公共服务平台2个、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4个、自治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4个。连续三年实现新突破并领跑全区,其中2023年数量同比增长50%,技术转移平台载体数量呈现井喷态势。全区科研机构共59家,驻呼30家,占比51%;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3家,占全区28.1%,较2022年新增68家,同比增长14.6%,数量居全区首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9家,占全区25.6%,较2022年新增236家,增长57.1%,居全区首位。
全区首创“以演代评”搭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023年,为充分发掘首府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我市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促进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促进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限度调动高校院所创新积极性。目前,全区本科高校21家,驻呼14家,占比67%;全区高职院校共33家,驻呼12家,占比36%。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科技激励机制,搭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平台,支持驻呼高校院所深度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外地高校院所引进来,驻呼高校院所用起来”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据市科技局成果管理与转化科科长孙奇介绍,我市在全区首创“以演代评”成功举办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3场“蒙科聚 强首府”协同创新专场路演活动,通过征集、推荐、路演等程序,优选出25项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我市,其中: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7项、生物医药产业7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3项、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5项、现代化工产业2项、清洁能源产业1项。内蒙古大学参演的优质胚胎体外发育专用培养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果,利用高通量生物芯片技术筛选到的五种旁分泌因子和从微藻中提取到的有效抗氧化成分,制备出性能可靠、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的高效牛羊胚胎体外发育培养液,可将卵母细胞成熟率提高20%,卵裂率提高17%,桑囊率提高15%,产羔率提高141%,净利润提高41%,已转化落地我市内蒙古大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工业大学参演的玉米皮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成果团队近期已完成了在我市初创注册公司,北京投智圈正在与其对接天使轮投资事宜,预计成果转化后建立5万吨生产线年可实现5000万元经济效益,解决玉米深加工产业副产物处理的问题,已与内蒙古蔓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创新联合体授牌
“我认为’蒙科聚强首府’协同创新路演活动符合科技服务产业这一主旨,可有效解决科技项目转化难的顽疾,从市场端需求和市场前景的角度严把项目立项关,使项目在立项时就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性,大大提高项目成果转化率。”生物发酵绿色制造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工业大学教授刘占英表示,这种方式也充分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极大助力了成果的转化。
打造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集成五大功能
紧抓“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机遇,依托蒙科聚“一张网”,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全力推动“五大平台”建设,努力实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保护五大功能。
呼和浩特科创中心三楼蒙科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科技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布局科技研发平台,重点解决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托自治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建设科技综合服务的总窗口,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打造全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样板。呼和浩特科创中心现有在孵企业64家,科技服务机构12家,每年上缴财政租金1000余万元,入驻企业累计上缴利税7048万元,2023年产值5236万元,登记技术合同613项,合同成交额11.2亿元。围绕乳业、草种业、动物疫苗等领域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建成市级创新联合体17家。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解决技术与市场脱节问题。引入头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搭建与长三角地区技术需求对接的新模式。2023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3家技术转移分中心成功落户我市,面向市场需求共同开展技术定制、成果转化、技术对接等服务,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建的“蒙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已在上海揭牌。
强化项目孵化服务平台建设,重点解决项目孵化落地难的问题。2023年,新增自治区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金桥电子商务科技孵化器、呼和浩特科创中心),占全区总数60%,居全区首位,全市孵化载体在孵企业及团队已突破1000家。以科技招商为抓手,积极培育拟上市企业。2023年从北京引入简耘、神州共享、亚信科技3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科创中心,为我市创新主体注入新活力。其中,简耘科技是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数字化科技公司,聚焦马铃薯生长全维数据采集和应用服务,拟于2025年上市。
创建科技 服务平台,重点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围绕创新链健全资金链,为企业创新活动的每一步牵线搭桥,目前依托科创中心已入驻 机构4家,累计为科技企业放贷11.8亿元,同时与市 办对接,拟建设科技 服务工作站。
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点解决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难的问题。引入内蒙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入驻科创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组建“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畅通校企沟通渠道
作为自治区首府,我市高校院所、科技人才、链主企业集聚,为充分发挥首府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活力,在自治区科技厅、人社厅、教育厅的指导下,由市政府倡导组建,成立“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
“政校企”创新创业联盟联席会议暨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呼就业座谈会
目前,联盟首批成员单位29家,汇集市科技、人社、教育等部门、驻呼高等院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多方主体,旨在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为驻呼高校院所服务能力,促进校地、校企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创新,探索高层次人才在呼、大学生留呼创新创业就业的新模式。
据市科技局 与监督科科长常锐介绍,联盟这一新型的组织形式聚焦“首府+高校院所”全方位合作新模式、“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机制和“优质服务+乐创宜业”的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政、校、企多方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转化成果、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职业技能培训、开放就业见习岗位等联动,实现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全力保障企业用工服务、促进创业就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市科技局(武子暄 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