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luck新利app >从“黄金种植带”到现代化产业链 ——呼和浩特马铃薯产业升级记

 

 

从“黄金种植带”到现代化产业链 ——呼和浩特马铃薯产业升级记

择稿人员: 刘佳    |  发布日期: 2025-11-05   |   访问次数: 35    
字体:
〖背景色:

  金秋时节,武川县的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收割机在广袤的土豆田里来回穿梭,农民们正弯腰捡拾刚出土的土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得益于今年雨水充沛,武川县53万亩土豆喜获丰收,亩产预计可达4500斤以上,较去年增产500余斤。

  这片位于阴山北麓、海拔1500米至2200米的土地,素有“马铃薯之乡”的美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栗钙土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公认的“马铃薯黄金种植带”。

  “你看这土豆,红皮黄瓤,个头均匀,口感软糯。”在武川县耗赖山乡大豆铺村的土豆地里,村民刘明伟捧起刚挖出的土豆自豪地说。他已经在这里务工10年,每年包年工资6万元,“比自己种地强,旱涝保收。”

  武川土豆不仅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更是一张响亮的“地理名片”。2008年,它成为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指定食用产品;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2016年,“武川土豆”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年,又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我们种的‘内番24号’产量特别高,‘麦克1号’是薯条加工专用薯,订单直供企业。”武川县宝农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保安告诉记者,他今年承包了3000多亩地,其中土豆种植1400多亩,亩利润约1000元。

  从2006年起步时的430亩,到如今带动全村30多人就业,李保安的经历是武川土豆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武川县已形成“种薯、鲜薯、加工薯”三薯并重,“种植、销售、窖储、加工、科研”五路并进的产业格局,构建起从种薯繁育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在呼和浩特马铃薯产业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始终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力量。近年来,科迪华农业科技公司与当地专业农户合作,推广以生物制剂为核心的全周期管理方案,以系统化、数字化的方式,助力武川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从“靠天吃饭”走向“科技驱动”。

  科迪华农业科技大中华区市场总监丁莉玲介绍:“我们针对武川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推出各类产品及种植方案,可以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薯皮成熟,有效抑制紫顶病,将发病率从16.2%降至6.5%,帮助农户应对气候风险、提升种植效益。”

  示范田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案的地块植株更健壮,大中薯比例明显提升,干物质含量提高约1个百分点,单产较对照区提升6.5%。“品质上来了,收购价自然也高了。”丁莉玲表示,未来,科迪华计划在武川及周边马铃薯主产区进一步扩大规模,结合当地正在推进的水肥一体化与数字化监测体系,持续优化“作物本位一体化方案”。同时,依托“星伙伴”农服网络,加强与本地农户、合作社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技术快速落地田间,并在产后贮藏、品质保持等环节加强技术协同,推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全程优质,为“武川土豆”从“地理标志”走向“全球餐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位于武川县的内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颗颗土豆经过清洗、去皮、切片、干燥、油炸,变身为金黄酥脆的薯条,飘香国内外。“我们用的‘麦肯1号’薯型稳定、淀粉含量高、还原糖低,适合加工。”内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邢宏伟介绍,这条年产两万吨薯条的生产线,每年消耗马铃薯4万吨以上,年收入达7000万元,利润超900万元。

  除了薯条,企业还开发了马铃薯全粉、膳食纤维饮料等产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土豆附加值提升3至5倍,真正实现了从“土疙瘩”到“金豆豆”的蜕变。

  呼和浩特市近年来聚力打造“六大产业集群”,其中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中,马铃薯产业占据重要一席。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方案》,呼和浩特将在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等地推进马铃薯良种繁育和鲜食薯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精深加工,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

  “我们计划再建1000吨马铃薯淀粉储库,持续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内蒙古薯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席庆表示。

  从传统的小规模、经验式种植,到如今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从单一的鲜食销售,到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从本地特产到走向全国、出口海外——武川土豆的蜕变,是呼和浩特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随着农服网络的拓展、水肥一体化与数字化监测体系的推进,更多创新技术正加速落地田间。呼和浩特马铃薯产业,这条“金黄色的致富路”,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相关新闻


Baidu
map